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做好非遗保护传承 非遗保护当随时代而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3.27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大量优秀精神质素,如“和为贵”“天人合一”“政通人和”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有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
  通过贯通教育体系,发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自优势,非遗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新模式将会逐渐成形,为中国非遗的发扬光大带来生生不息的活力
  用好物质载体这一抓手,使非遗获得广泛深入的传播,通过对非遗衍生品的跟踪、监测和调控,建立量化的评估体系,使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科学化、系统化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了10多年辉煌历程,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内的系列法律法规,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框架体系。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保护体制机制存在先天性缺陷,难以释放更大潜能;美育教化作用弱化,没有显示更深层更广泛的文化价值,等等。扎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下半篇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应以发展的眼光全链条审视,以改革的思维整体统筹,构建基础扎实、布局均衡、结构优化、内涵丰富的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
  让非遗成为精神产品的源头索引
  非遗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部文学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岩画、陶器、商周青铜器、秦砖汉瓦、魏晋石刻、雕塑、宋代瓷器、明清家具、织染绣品,一部工艺美术史就是中国形象的演变史;红山玉器、敦煌壁画、故宫、园林、书法、昆曲、古琴、绘画,一部缤纷的文化图录汇聚成民族文明的历史画卷。非遗内容的丰富精深,为我们创造当代精神产品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们要加强非遗本体的挖掘和阐释,避免非遗传承流于形式、徒有其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非遗项目名录中,精神技艺类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戏剧和曲艺等项目总计603项,代表性传承人总计901人,约占比例近半数。这些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艺术品位和审美风尚,对当下的文化创造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在以往整理保护的基础上,要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传播,阐释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这是激活传统、传承创新、服务当下和国际传播的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传承体系构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工作体系,坚持活态传承,坚持艺术行当整体培养与个体传承相结合,通过诸如传统剧目挖掘整理与新编移植相结合、实景演出与数字传播相结合等方式,集中精力打造精品。
  以经典非遗项目为抓手,深入挖掘创造,加大传播力度。以史诗为例,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三大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举世闻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三大史诗审美光辉与道德光辉同在,承载着厚重的精神文化内涵。特别是民族地区非遗,担负着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和增进团结的重任,需要我们集中精力,聚焦传统文化写意、简约、内敛的精神特质,突出时代性、民族性和教化功能,兼顾民间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不割裂长期以来与观众磨合形成的审美习惯和默契,体现对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抓好非遗经典项目的二次创作和传播,使传统文化得到丰富的解读和多样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