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傩面具赖明德 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来源:萍乡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1.30

与赖明德握手的时候,能感觉到他的手相当粗糙。这双手,自从15岁那年拿起“绣”(雕刻)傩面具的刻刀,一拿就已43年。
  傩,原本是我国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后来演变成兼容祈福与除邪的祭祀仪式。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一支三苗先民在萍乡繁衍生息。萍乡在战国时期为楚国属地,三苗的图腾崇拜与楚人好巫,令萍乡自古巫风盛行。此处的历史与风俗促进了巫傩文化的生长与保存,由于傩面具制作工艺的地域性,从而产生了这片土地本身特有与固有的美。信奉“处士教”且有师承的傩面具雕刻者被称为“处士”。今年58岁的赖明德告诉记者,他是赖氏第74代的“处士”。除了这个民间的身份,赖明德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萍乡市民艺协会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面具的省级传承人。
  赖明德先祖赖氏三十二世硕公(字,仲芳),因通晓“神灵处士咒”,被晋安帝赐封为“处士”,集历朝君臣贤士为“神”雕刻成像,由“处士”开光、安腹臓、招兵买马、封号显灵。赖氏时代相传有一套祖传的谱,共80余本,如《傩面具神谱》、《神灵处士咒》、《易经》、《药谱》等。43年前的一个夜晚,赖明德的父亲关门闭户,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一直藏在家中隐秘角落的木箱子拿出来。打开木箱子,里面填充了防虫用的生烟叶,《神谱》等被土布层层包裹,蜡封得严严实实。赖明德的父亲慎重地对自己的儿子说,“这是我们的祖宗传下来的,你好好学,学了不吃亏,一门手艺,能赚到饭吃!”赖明德自小就喜欢雕刻,上课的课桌都留下了他不少“作品”,这门家传的手艺,正合赖明德的心意。从此心无旁骛地开始了绣傩面具的生涯。彼时——上世纪70年代初,还是反封建迷信的时代,曾经的“处士”身份,令赖明德的父亲只得日日以装疯卖傻自保。但他还是将家族的使命传给了儿子。
  傩面具、傩庙、傩舞是傩文化的三大重要体系,赖氏祖传的《傩面具神谱》上,有1240尊傩面具神像。祖传完整的傩面具制作工序包括:选材、雕刻成形、请神、开坯、整容、打磨、上底漆、彩绘金容、生胡须、开光、拜坐、安腹臟、招兵买马。43年中,赖明德绣的傩面具不计其数。“你有过创新吗?”我问他。赖明德断然摇头:“没有创新。我就是照着神谱上的画像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绣。三停五岳定吉祥,九州八卦分贵贱,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造化。傩面具的尺寸、颜色、表情都是有阴阳、五行、八卦与善恶、尊卑的讲究,我没有创新的必要。比如说关公的脸是红色的,如果关公的脸改成其他颜色,他就不是关公了。面具是不能随便改的。”
  不强调个性,没有固执的自我,这位处士对于祖传手艺,态度谦逊而顺从。虽然赖明德仅仅是一位文凭不高的乡间手艺人。但他传承了来自《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最初的“处士”地位与太学士相等,学识丰富广博。不仅具有傩面具的雕刻技艺,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医理、命理(八字、占卜)、地理(风水)都懂。赖明德对祖传手艺的恪守,是对神谱的尊重,更深的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自然规律、人伦秩序的遵守。《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赖氏祖祖辈辈雕刻的器物所表达与所遵从的正是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涵。有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技术理念。世事变迁,赖明德依然恪守老祖宗的规矩做事,因为他深知,他手中的器物所表达的是他信仰的家谱、神谱里留藏的中国人的文化与精神。
  “您的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家父一再叮嘱:对传承的手艺要有恭敬心!” 现在的赖明德,再也不是刚开始从师时白天在生产队做事,晚上偷偷学绣傩面具的战战兢兢了。他的傩面具雕刻手艺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关注。业务在不断开拓,他的两个儿子——赖光华、赖太平也继承他的衣钵,成为了“处士”,积极地推广傩面具。赖明德依然朴素平和。在他成为处士的那一刻,他曾像他所有成为处士的先人们一样誓言“弟子之性如天之平,弟子之心如水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