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8.10
辽宁省常务副省长许卫国(右一)等领导视察抚顺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
图为营口市熊岳河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后的景观。
辽宁的实践证明,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是重大的惠民工程、治理工程和发展工程,在解决直接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农民赖以生存的“米袋子”、“菜蓝子”和“水缸子”等问题;消除长期以来环保“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等问题,杜绝了“垃圾靠风刮和污水靠蒸发”的传统现象;是污染减排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和规模化养殖污染减排,可明显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中国环境报记者 丁冬
3年前,即2009年5月19日,辽宁省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签订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协议》,标志着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正式启动。如今,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辽宁成效显著,已初步探索出我国北方地区农村环保工作的新路子。
中央对辽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示范作用寄予极大厚望,让辽宁大胆尝试、率先突破,力争早“出成效、出经验、出模式”。在为期3年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建设中,辽宁开展优质工程、惠民工程和廉洁工程并努力全部完成试点任务,开创出农村环保工作的崭新局面。
出成效——
在选择连片整治示范区域上遵循扶强不扶弱原则
据辽宁省环保厅主管副厅长王治江介绍,虽然辽宁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先行一步且初有成效,但要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任务,压力之大可谓历史空前。辽宁只有全力以赴,切实抓好加强领导、做实项目、严格监管等工作,才能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攻坚战,不负国家重托。
根据国家关于示范区域选取的要求和原则,辽宁确定的示范区域为:以大伙房水库及输水工程周边地区为重点,延伸到输水工程供水及采水所涉及的地市,共包括抚顺、本溪、沈阳、鞍山、辽阳、营口及盘锦7个城市,其中要优先解决大伙房水库及输水工程周边地区的抚顺和本溪(桓仁)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
辽宁在选择连片整治示范区域上遵循扶强不扶弱的原则,因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不是扶贫项目。为此,辽宁坚持如下选择:一选工作有基础的,通过资金扶持较容易见成效的;二选工作有积极性的,当地干部群众有强烈整治愿望的;三选领导班子能力强的,能够强有力地组织项目实施的。而且,对已选区域也要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出成效、出经验、出模式。
为保证早“出成效、出经验、出模式”,辽宁根据项目所处的区域、重要程度和模式,采取了“三个一批”措施,即省里抓一批、市里抓一批、县里抓一批。在资金方面给予重点考虑和支持,明确模式、效果、时限,强化指导与督察,重点推进,为辽宁乃至北方地区探索出连片整治工程示范经验。经辽宁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研究,确定了沈阳市蒲河流域的新民和辽中片区、抚顺市抚顺县的社河和大伙房水库周边片区、鞍山市的海城河源头片区、本溪市的桓仁水库片区和盘锦市双台河入海口的盘山县片区以及100个村庄为省抓重点。
去年年中,环境保护部督察组对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充分肯定辽宁所取得的成绩。认为辽宁的工作主要特点是:领导重视,亲自挂帅;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重点突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主要表现在:辽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成立以常务副省长许卫国为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科学选取大伙房水库及输水工程周边地区作为示范区域,保证辽宁(仅指由大伙房水库供水的7城市)2300万人口饮水安全;重点实行“五个制度”和抓“三个一批”重点项目,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并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示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北方寒冷地区农村环境的“六个模式”,探索出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机制,示范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
鉴于有些项目曾一度出现进度不够快的问题,在去年9月召开的辽宁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调度会上,省环保厅主要领导强调:首仗必胜,明确两个目标和两条红线,如果哪个示范地区越过了,就要取消其示范资格。此后的事实表明,辽宁上下一心,确保了首场战役胜利。
出经验——
采取“一把手”工程、整合资金资源、督察督办等措施
实施“一把手”工程,是辽宁确保如期完成连片整治示范任务的关键。
在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全面开展伊始,辽宁省政府就成立了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卫国任组长,辽宁省环保厅也成立了相应领导小组并由厅长任组长;各市县政府及环保局也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正是由于实施“一把手”工程,有些财力紧张的市县也保证了足额配套资金,确保了项目高标准建设。
2011年6月16日,辽宁省政府在抚顺市召开了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现场交流会,常务副省长许卫国在讲话中强调,必须以全新的思路、创新的思路、管用的思路来抓好此项工作,一定要考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幸福指数结合起来。县级政府是连片整治工作的直接责任者和被考核对象,县长、区长是第一责任人。下一步,省里要组成若干个督察组,对各市的工作进行督察,要督察到县、乡、村,适时还要搞一次全省拉练检查。对那些认识不到位、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到位、工作迟缓乃至造成不良影响的地区要曝光。要坚决打好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这场攻坚战。
整合资金和资源,实现连片整治效果的最大化。乍看上去,辽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资金盘子不小,但由于项目内容包括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治理等方面,加上涉及的村庄多且基础薄弱,要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这些资金就显得杯水车薪了。
鉴于当前国家对农村工作十分重视,中央各部委在道路、绿化、亮化、新能源、水源建设等方面都有专门考虑和支持,财政部门又有“一事一议”涉农资金且使用范围较大等种种有利契机,辽宁上下动脑筋、想办法,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把整合的资金投入到连片整治地区,尤其集中投向示范项目,实现了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辽宁还倡导项目多样化、因地制宜,更要提高大型工程辐射能力,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
本溪市实现城乡共建、镇美村富,是辽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精彩之笔。记者在位于辽宁东部山区腹地的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的东营坊村、太阳村和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的大南沟村看到,当地农村均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生活垃圾统一处置,烧火做饭用上沼气,道路照明还用上了太阳能……这些村庄在改善农村环境方面的投资,少则几百万元,多则逾千万元,那么,这些地处大山深处并曾经贫困的村子是如何筹集资金的呢?
通过采访本溪市委书记冮瑞,记者得知,原来,这主要得益于本溪积极探索出城乡共建的好路子。早在2005年,本溪就开展了以经济、环境、文化和班子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共建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市就已动员782家单位与全市44个乡镇的289个行政村结对,开展“多对一”或“多帮一”共建,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重点帮助共建村整治村屯环境。村民参与共建的主要形式就是投工投劳,全市有近30万农民参与了村屯整治。实践证明,城乡共建所产生的聚合释放效应,快速提升了本溪农村的环境质量,本溪市城乡共建的路子值得借鉴。
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省级农村小康环保专项资金。2008年后,每年又安排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2500万元。从2008年下半年起,辽宁整合资源并集中资金在全省选取70个乡镇和400个村庄开展环境连片整治试点。也是从2008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用于辽宁东部16个重点县(市、区)的生态补偿。为支持畜禽养殖生产,设立了大型水库水源地上游畜牧清洁化生产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以大伙房水库周边地区为重点的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
事实证明,“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是适合农村环保的新路子。无论是事先给予财政资金补贴或是事后给予财政资金奖励,通过奖惩的杠杆既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这是以往“以罚代管”和“以罚促治”无法比拟的。
加大督察督办力度,确保每个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辽宁省环保厅和省财政厅将整治任务落实到人并明确责任、实行旬调度、月通报,还对项目全面跟踪并督察督办。省环保厅分别向7个连片整治示范市派驻联络员,督促、反馈并协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出模式——
探索出适合北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六大模式
作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首批8个示范省市排头兵的辽宁深知,实施连片整治工作不仅要解决本省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更要在工作中尽快探索出北方地区环境连片整治的新模式并加以推广。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辽宁已初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六大模式:一是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收集处理模式;二是生活垃圾分类——产生燃气、沼气的村镇就地分类和资源利用模式;三是发达集镇(中心村)的小型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四是分散村屯生活污水排放系统(边沟)加氧化塘处理模式;五是畜禽类粪便大型沼气资源化利用模式;六是畜禽粪便有机肥厂处理模式。
位于辽东山区水源涵养区域的抚顺市,因全省重要水源——大伙房水库在其境内,所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先行一步且收效显著。2009年,位于水库上游及周边区域的27个村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截至目前,已在全市近半数共计433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从2007年到现在,抚顺市已在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相继建设了后安、南杂木、清原、红透山、永陵、新宾6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后安镇还建成了全市农村首座无公害垃圾填埋场,处理范围基本覆盖了大伙房水库上游及周边所有村屯。
如今,抚顺市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已形成独特的技术和模式。在生活污水处理上采用微动力处理、地埋式无动力加人工湿地处理、一家一户分散式小型湿地处理、太阳能动力处理4种不同工艺。在生活垃圾处理上,一方面在一家一户做到垃圾“源头分类”,另一方面建设生活垃圾分类中转站。在畜禽粪便处理上,具体采取3种方式:一是针对分散养殖户建户用沼气池,用自产的畜禽粪便制造户用沼气;二是建设储粪池,将畜禽粪便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三是针对集中养殖小区建设大型沼气池,力争形成有机循环产业模式。去年,抚顺市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压缩转运”模式试点,由专业公司统一运营、政府监督管理,既杜绝了装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又较大程度地节约了垃圾运输成本。
本溪市本溪县紧紧抓住生态县建设这条主线,加大连片整治工作力度。“明确一个目标”,即将连片整治与生态县建设紧密配合,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奠定坚实基础。“贯彻两个原则”,一是强调项目建设要符合实际,注重实效;二是将各方资源优先使用在连片整治示范区域,合力整治。其中,东营坊乡全力打造精品,争创全县示范片区。这个乡借助“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城乡统筹”等发展的有力契机,采取国家项目资金补贴、乡村集体自筹等措施,截至去年底就累计筹措资金1376万元,投入建设铺油路、治理河道、建秸秆气化站等工程。
沈阳市的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进展神速,据市建委“村镇办”领导介绍,沈阳市2007年以前符合标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尚属空白状态。在此后的短短几年里,沈阳市通过利用大辛和老虎冲两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接收处理4个郊区的生活垃圾;又在所辖的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和康平县规划建设12座生活垃圾处理场。截至去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已占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的84%,提前实现了国家制定的目标。今年底,沈阳市农村将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理。2010年6月中旬,沈阳市在于洪区平罗镇的青堆子村建成辽宁首个国家农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标志着辽宁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不再是盲区。
盘锦市结合实际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紧紧围绕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形成4种模式。垃圾气化资源化利用模式:盘锦市利用连片整治资金建设了4座垃圾气化站并开展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通过将生活垃圾做成沼气原料进行堆肥、气化等,使95%以上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制沼气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盘锦市为解决快速发展的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问题,将大型沼气站的建设与有机棚菜发展相结合。大洼县新开镇在张家村300栋大棚和园林村100多栋大棚周边各建一座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站,每座每天可消耗畜禽粪便16吨,可为300多户村民提供清洁燃料,又为棚菜提供大量有机肥。农村生活小区环境污染治理模式:作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盘锦市选择在大洼县西安镇新建居民小区北侧建设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综合处理区。具体包括,建一座日处理800吨的地下污水处理厂,并实现雨污分离;建一座日处理1000立方米的垃圾气化站,供小区居民用气;建一座日处理500立方米的沼气站用于发电,供综合处理区和生活小区路灯照明。此外,还有生态村创建与连片整治互动模式。
鞍山市在连片整治中注重引进社会力量,探索垃圾粪便治理模式。海城市的腾鳌镇与万发生物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垃圾及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置中心,可将全镇13个村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并深加工处理;腾鳌镇还将原有的环卫队伍、设备和资源化处置中心无偿委托给一家专业保洁公司,由其免费负责片区内垃圾和畜禽粪便的收集和处理。海城市的接文镇采用公司化的运营方式,成立镇环卫公司,负责全镇连片整治设施运营。此外,台安县的西佛镇和达牛镇还形成了联镇联村处理生活垃圾的模式。
辽阳市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为契机,以创建生态村镇为载体,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能源”为主要目标,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58亿元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取得初步成效。到2015年,全市60%的乡(镇)、村要达到生态村镇的创建目标。辽阳市辽阳县的柳壕镇养殖业较为发达,全镇蛋鸡存栏量近260万只,年产畜禽粪便约14万吨,全镇筹资近2700万元建设有机肥加工厂,采用中科院“菌种发酵无臭化处理工艺”专利技术,实现年处理畜禽粪便能力50万吨,可年产有机肥约20万吨。辽阳县首山镇的马伊屯村和刘二堡镇的前社村率先成为省级环境优美村,首山镇还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环境优美乡镇。
隶属营口市的大石桥市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作为惠民利民工程。目前,建一镇和黄土岭镇各连片整治村庄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处理”模式已经建立,生活污水通过氧化塘或污水处理站得到有效处理。石门水库水源地饮水安全存在隐患的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而且,针对以上两镇中心村人口密集、商业网点多、生活污水量大的特点,大石桥市政府因地制宜,投资1149万元分别建成了日处理能力980吨和960吨的两座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受益人口近7000人。
丹东市研制出垃圾“一分三”处理技术,即堆肥垃圾生产有机肥,建筑垃圾制作建筑材料,可燃垃圾制气,均成本低、效益好,很受老百姓的青睐。
3年里,辽宁有效利用中央补助及省配套奖金20余亿元(不含市县级筹措资金),实行整村推进和连片整治,有效解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一些有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也得到有效治理,最后将基本解决辽宁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图为整治后的海城河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丁冬摄